新媒體調查報告篇(2)
一直以來,發表調查報告的部分內容或調查報告中發現的問題。是許多新聞媒體傳播信息的一種做法。但是,由于部分媒體沒有精心處理好調查報告中反饋的信息,使得越來越多的讀者對調查報告提供的數據缺乏信任,并對其內容失去興趣。
省內一家報紙近期有一篇依據環保部門提供的調查報告發表的文章,這份重要報告涉及空氣質量、噪音污染等問題,內容豐富,且貼近百姓生活,本應由此編采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好稿件,但是文章發表后反響不好。讀者的意見主要有兩個,一是看不懂文中表格所列的專業性很強的名稱,二是對調查數據反映的情況表示懷疑,我市環境真的差到這種程度?原來,編者為了圖省事,直接將調查報告中的表格列出,沒有使用相應通俗的語言解釋表格內容反饋的信息;而由于缺乏常識,文中沒有標注調查區域,致使讀者將污染最嚴重地區的情況當成全市環境狀況。這樣的文章是不可能給讀者提供調查報告精華的。
調查報告是一種應用文體。調查主體對特定對象進行深人考察了解的基礎上,經過準確的歸納整理,科學的分析研究,進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由此形成的匯報性應用文書。它是調查研究成果的傳遞工具,是其轉化為社會效益,發揮社會作用的橋梁,為決策和調整決策提供基本依據。供新聞媒體的一般讀者閱讀的報告不同于其他調查報告。一般讀者只注重調查的結果,不怎么關心產生這些結果的過程,因此,這類報告要比簡報略為詳細些。但要系統、全面地報告調查的結果,目前一些報章雜志刊登的調查報告就是這樣。比如我市群團組織提供給新聞媒體的關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狀況的報告不足千字,只用絕對數和百分比描述全市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現狀、使讀者了解一般概況就行了。而送交國家管理機構的報告是洋洋萬言。這份不足千字的報告到不同的新聞單位得到不同處理,有的原文照發,效果并不理想,而《新晚報》精益求精,提煉成500多字的稿件,引起讀者共鳴,隨后還推出了一次探討家庭教育的活動。
要給讀者精華,就要了解讀者需求。從讀者對象的需要來選擇報告的寫作類型,是著眼于獲取最佳的傳播效果,俗話說:青菜蘿卜各有所愛,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需要。針對不同的對象,提供不同內容的報告,就能滿足各類讀者的需要。有的新聞單位為了達到這種目的,自己進行了一些受眾比較關心的調查。如高考、房改、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等。就調查報告的形式而言,可區分為綜合報告和專題報告,前者對調查作全面報告,后者則對某一專門問題作詳細報告。在這里,客觀始終是實證研究的第一品格。制定抽樣方案時強調“嚴格按隨機原則”抽選樣本,其意義就在于“排除一切主觀因素”。因此,在分析數據撰寫報告時,一定要以科學的態度尊重統計結果,一是一,二是二,絕不能憑個人的好惡選取數據。如果調查結果否定了自認為是“真理”的理論假設,也應該面對現實,忍痛割愛。
撰寫調查報告的過程,就是對調查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分析研究的過程。反復推敲,提煉主題。這也是給讀者調查報告精華關鍵過程。
寫任何文章都有個提煉主題的問題。可是調查報告的主題是由調查設計和調查問卷早就規定好了的,那為什么還有提煉主題的問題呢?這里的提煉主題是要解決主觀和客觀一致的問題,也就是說,在證實或證偽理論假設的過程中,研究者的思想有一個不斷升華、不斷提高的過程,把實際獲得的調查資料,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這個過程中,原先不很明晰的思想,會變得明晰起來。比如我們曾搞過老年人生活的調查,開始只想收集老年人退休后的經濟狀況。后來從統計資料中得知子女啃老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索,才想到要著重進行啃老調查,測一下老年人對子女啃老的態度。統計數據出來后,發現此問題的嚴重性,這才將主題確定在心理的軌跡上,即啃老對老年人精神的傷害。依據調查后提煉的“精華”成稿,文章獲得當年全省好新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