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專題一」中華楹聯的起源與發展,我們
中華楹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是我國文學的一朵奇葩!楹聯原是指懸掛在楹柱上的聯語,俗稱對聯、對子,后來發展為對所有對聯的一種雅稱。然而,楹聯這一文學體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必須經歷漫長的歷史才形成的,下面小編就來淺談楹聯的起源與發展。
一、楹聯的前身
在楹聯真正出現之前,房門左右懸掛的是桃符,桃符其實就是桃木板,上面寫著“郁壘、神荼”,傳說中的桃符就是用來鎮壓惡鬼的,而郁壘與神荼就是兩位專治惡鬼的神將,每逢春節人們便在桃木板上寫上“郁壘、神荼”懸掛于大門左右,以驅鬼辟邪,時至今日有的祖祠大門還有這種做法,“郁壘、神荼”就是兩位門神。
二、楹聯的發展
到了隋唐時期,楹聯從之前的駢句到了成熟,唐朝是詩的國度,特別是律詩的興盛,諸多騷人墨客喜歡對句,在知名詩人的參與推動下,楹聯藝術得到了弘揚。比如:
李白題岳陽樓聯:
“天水一色,風月無邊”
杜甫題諸葛亮故居聯:
“三顧頻繁天下事,兩朝開濟老臣心”
駱賓王題杭州觀: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等等,皆是膾炙人口,流傳千古。
三、春聯的雛形
五代時期,“郁壘、神荼”的神像逐漸從桃符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聯語,后蜀主孟昶是公認的春聯鼻祖,他親筆在桃木板上題寫:
新年納馀慶,佳節號長春
可以說是開創了春聯的先河,這種做法慢慢地傳入民間,據《宋史 蜀世家》記載:后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自此春聯有了雛形,并得到廣泛的推廣。
到了兩宋時期,民間新年時懸掛春聯已經得到普遍應用,王安石有詩曰:“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時代的真實寫照。宋代時期楹聯的范圍有所擴展,已普遍應用于名勝古跡、寺院、書房等,比如陸游自題書房聯:“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話流年”,其工巧可見一斑。
四、楹聯的鼎盛
到了元朝,楹聯經歷了短暫的冷落,這是大環境造就的,元朝統治者為外族,對漢族文化不夠重視,加之長期征戰,國無寧日,文化自然受到打擊而顯得冷落。
而到了明朝時期,楹聯可謂迎來了春天,由于統治階級對楹聯的重視,還曾將其列入科舉考試中,因此楹聯盛極。朱元璋是楹聯高手,筆下有許多佳聯,如曾寫一聯贈與徐達: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
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這樣便自上而下跟風,楹聯得到了極大的推動普及,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尋常百姓,無不知曉楹聯。明朝的江南四大才子把楹聯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清代可謂是楹聯的繁榮期,是前所未有的,此時期也涌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乾隆皇帝自己也寫下了不少佳聯妙對,比如他為自己七十大壽自題聯:“七旬天子古六帝; 五代曾孫余一人”,非常巧妙,諸多楹聯著作也是在這時期形成的。
時至今日,楹聯可謂長盛不衰,聯人承先啟后,繼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猶如一朵奇葩,散發著芬芳。
接下來,將介紹有關楹聯的基本知識、禁忌等常識,敬請留意!